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郭德茂谈学术创新
更新时间:2013/07/10 来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自考
浏览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郭德茂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一篇有关于学术创新文章,文章中他谈到,学术“创新”本是一件好事,是应该大力提倡和努力实现的,但是由于在实践过程中思路不对,方法有误,使得“创新”渐渐沦为简单的口号,并被一些人塞进了私货,败坏了创新的名誉。创新的资金投入很多,但真正的收获却寥寥。
现在,大学里常见这样的情形:一些学者忙着拉团队,申报课题,一旦获得立项,即获得大量的“科研经费”。然后,把“立项”作为“资本”再申报课题。立项以申请者的“位子”、“能力”为分配资源的价值取向。立项,即“成功”、“创新”,或者起码是预知“成功”、“创新”了。立项要“人脉”,发表论文要出钱或“贿赂”,个别杂志还借机敛钱,种种腐败行为形成利益链而环环相扣。
一些学者年初忙立项,忙填表,年末忙着找发票,忙着去报销。创新在中国高校有时竟然演变成“语言艺术”,生造术语,并无实料。为什么申报课题、立项不合乎“创新”的规律呢?这主要是因为知识的探索和增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真正的创新是一个不断摸索和试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目标常常会发生变动!而且“创新”往往又带有“偶然性”!怎么可以预设成功的目标甚至结果?对于未知领域的创新,常常不具有明确的功利目的性,它更多地来自研究的兴趣和科学的探索精神。没有了“不可预知性”还能有创新吗?
此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郭德茂还指出成果的发表也并不能代表创新的结果。大家知道,发表论文,发表成果,只是研究活动的一个中间环节,这结果对不对,是否经得起检验,是否有“创新”,要接受社会、大众和实践的检验,这是常识!然而现在人们连这起码的常识也忘了!论文发表了,就是成果了,就能结项了,而且就是“创新”了,这不是笑话吗?
那么,这种“创新”活动,会带来哪些弊端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郭德茂说,首先,形成了“官僚科研体制”。有发号施令者,有随风而动者,有被压制者。由于这种导向背离真实的“创新”事业,所以它只能损害和瓦解创新活动。
其次,它让青年学子不懂什么是真正的科研,什么是真正的“创新”,荼毒青年的心智,断送中国学术的未来!再者,它危害现实的学术研究。大量重复“研究成果”充斥学术期刊和报纸,其中不乏剽窃、抄袭之作,由此滋生大量学术腐败,扭曲学人人格,戕害学术事业!